通告:
    
English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文殊信仰的兴起和流布——文奎

http://wutaishan.fjnet.com   2011年06月29日  点击:0   字体:    

摘要:佛教信仰的主要标帜是制作、礼拜佛塔和佛菩萨像。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印度出现了桑奇大塔等佛教艺术品;公元1世纪顷犍陀罗始作佛菩萨像;公元2—3世纪时马图拉制作的佛菩萨像运往印度各佛教圣地;公元4世纪之后犍陀罗、秣菟罗等地相继出现了文殊塔和文殊像,文殊信仰遍及了印度各地。

关键词:信仰标帜;佛菩萨塔像;文殊塔像;文殊信仰

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尤其是大乘经的结集产生的,而大乘经尤其是《般若经》和《华严经》的流布及龙树菩萨的大力弘扬,又促使文殊信仰传遍了古印度的各个地方,且深入到了广大信众和知识阶层之中,于是便兴起了人们对文殊菩萨的信仰和崇拜。其信仰和崇拜的标帜是抄写、供养《般若经》或《华严经》,制作、礼拜文殊塔和文殊像。而制作、礼拜文殊塔和文殊像,则是在制作、礼拜佛塔和佛像之后的事情。因此,先须谈谈佛塔和佛像的制作问题。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以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深邃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自净其意的佛教事业,深受其徒子徒孙的敬仰崇拜。为了解决其徒子徒孙们对他的想念、崇敬之情,就产生了为其制作尊像的需求,这一尊像就叫作佛像。但是,佛像也泛指佛菩萨罗汉等等佛教图像。佛教图像的制作源于印度的工巧明。传说,梵天太子丧后,梵天命首羯磨制其形象。象成,梵天叹其象曰:“山中妙最高,鸟中惟大鹏,人中如轮王,艺中是丹青。”婆罗门教图象的起源如是,佛教图像的起源也不例外。关于佛像的起源,有二说:一是佛在世时就有了佛像,二是佛灭后5世纪时兴起了制作、礼拜佛像。下就这两个问题作一阐述。

据佛典记载,佛的画像早于佛的雕铸之像。《根本说—切有部毗奈耶》卷第28载: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礼双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若佛世尊在众首坐时,众便威肃。若不坐时,众无威德。若佛世尊见听许者,欲造瞻部影像,置于众首。”世尊告曰:“随意当作,置于众首。”

因为,佛在众弟子的前面坐时,众弟子就坐得端端正正,威仪肃整。当佛不在坐时,众弟子就坐得歪斜不整,无威无德。所以,当给孤独长者向佛反映了这一情况时,佛为了整顿弟子们的戒律,就允许给孤独长者画一佛像,置于众弟子的前面。又,《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45载,摩揭陀国影胜王欲赠给胜音城仙道一幅佛的画像,遂“往诣佛所,礼佛足已,在一面坐,以事白佛。佛言:‘大王,善哉!妙意。可画一铺佛像,送与彼王。其画像法,先画像已,于其像下书三皈依,云我从今日乃至命存,归依佛陀两足中尊,归依达摩离欲中尊,归依僧伽诸众中尊。次书五学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欲邪行,四不妄语,五不饮诸酒。次书十二缘生流转还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从无明缘行乃至积集而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从无明灭乃至积集俱灭。皆广书之。复于像上边书其二颂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精,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于此法律中,当修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如是画讫,授与使人,应报彼曰:汝持画像至本国时,可于广博之处,悬缯幡盖,香花布列,盛设庄严,方开其像。若有问云:此是何物?答曰:是归依三宝为出离因。次下云何?答曰:教持五戒,生人天道。次下云何?答曰:是十二缘生,明三界五趣流转还灭因果道理。若问于上二颂其义云何?答曰:斯之二颂明诸有情,依教修行,破生死军,勿为放逸,速趣菩提。’时影胜王奉佛教已,欢喜顶受,礼足而去。王即画像,上下具书其事。以种种妙香遍熏尊像。然后,细卷内金函中,次以金函内银函中,次以银函内铜函中,复以上妙香叠密裹此函,置香象上,严整衢路,幢幡导从,出王舍城。时影胜王并作敕书,报仙道王曰:‘虽未相见,使至览书。蒙赠宝甲,世所希有。今画世尊形像,三界最尊。令使持将,冀申供养。”’又释道诚的《释氏要览》卷下《杂纪·寺院画壁》条载:“毗奈耶云:给孤独长者造寺(祗园精舍)后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随意。未知画何物?佛言:‘于门两颊应画执杖药叉,次傍一面画大神变,次面画五趣生死轮,簷下画本生事。佛殿两颊画持鬓药叉,于讲堂处画老宿苾刍,于食堂画持饼药叉,于库门画持宝药叉,于水堂处画龙王持瓶,于浴室火堂画天使,经法堂画菩萨并狱相,瞻病堂画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处画死尸相,僧堂画白骨相。”’此外,《杂阿含经》卷10还说:“壁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象彩色,随意图画。”其画法是先于壁上涂以粗泥糠泥,其上敷垩(白土),混诸种颜料涂治之。由上几则引文看来,释尊不仅允许画佛像,而且还规定了画法、内容,说明佛在世时已有了佛的画像。

现在英国帝室博物馆,还收藏着一幅释迦牟尼41岁时的画像。传说是其“说法第一”的弟子富楼那亲手所绘,被视为国宝。

(本文来源:《五台山研究》  编辑:轶群)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