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
    
English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西夏五台山信仰斟议——杨富学

http://wutaishan.fjnet.com   2011年05月04日  点击:0   字体:    

摘要:西夏统治时期,文殊信仰流行,尤其是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护国、护王功能,对西夏统治者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成为包括西夏在内东亚地区佛教信徒所崇拜的对象。五台山信仰在西夏建国之前即已流行,德明、元昊都曾遣使朝拜五台山。1038年,元昊脱离宋朝自立,建立大夏国。此后,夏宋对峙,时常处于战争状态,西夏统治者无法再朝拜五台山,即使西夏僧徒前往五台山朝拜也会困难重重。于是,西夏统治者效法辽朝及朝鲜、日本将五台山移入本境的做法,依据五台山寺庙的样式,在贺兰山中新建北五台山寺。该寺具体地址史无记载,但考古学证据显示,其地大致在贺兰山拜寺口双塔一带,建成时间当在元昊统治时期。作为西夏皇家寺院,该寺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名僧,编集并翻译了多种佛教典籍。其中,北五台山寺高僧杨智幢被称作“国师”,体现了该寺所享有的崇高地位。

关键词:西夏;五台山;北五台山寺;佛教;文殊菩萨

一、五台山信仰初传西夏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由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盛夏时节,绿草红花与台顶千年不化的坚冰为伴,景色秀美,气候凉爽。然该山与文殊菩萨之结合,则肇源于佛教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及《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的流行。《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载:

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更进一步,言称文殊师利所居住之山曰“五顶”,从而以法宝形式肯定“清凉山”就是五台山:

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地处山西东北部的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被称为“清凉山”,以其“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1]卷47 五台山位处印度东北方、气候凉爽、五峰耸立,均符合佛经所述文殊菩萨居地之条件,遂被中土僧徒附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2] 49-52 五台山由是而得以名扬天下,逐步形成了以五台山崇拜和文殊信仰结合为核心的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影响所及,流被东亚,成为诸多国家与民族的共同信仰。地处西北,而宗教、文化却深受中原影响的西夏亦概莫能外。

西夏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党项羌人所建立的政权,自元昊于1038年称帝立国至1227年亡于蒙古,传10 帝,存国190年,几与宋、辽、金诸王朝共始终。如果从“虽未称国,而王其土” [3]14030 的拓拔思恭所建夏州政权算起,前后存在达347年之久。

西夏立国时期佛教兴盛,而佛教在党项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其实早在德明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史书记载,德明自幼通晓佛书,在位期间大力倡导佛教。景德四年(1007年),当时身为夏州节度使、西平王的党项族首领德明之母罔氏死,“及葬,请修供五台山十寺,乃遣阁门祗侯袁瑀为致祭使,护送所供物至山”。[3]13990 这次对中原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朝觐活动,表明佛教已成为党项王室的重要信仰了,而五台山已成为西夏佛教徒心目的圣山了。

德明死后,元昊继位,绳武其祖,不遗余力倡导佛教。据载,元昊通晓“浮图学”,又精通蕃汉文字,而且善“创制物始”。[3]13993 在位期间,一面倡导创制西夏文字,一面仿效其父德明之法,于宋景祐元年(1034年)十二月,向宋朝献马五十匹,再次求赐佛经一藏,为正式译经做准备。宋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又向宋朝提出要求,希望派使臣前往五台山供佛,“表遣使诣五台山供佛宝,欲窥河东道路”。[3]13995 其父李德明曾派人到五台山修供十寺,元昊为了表明自己提倡佛教的诚心,请求派人到五台山礼佛供养。然而,元昊还有另外的居心,那就是利用礼佛的机会,窥探宋朝河东地区的有关情报。

(本文来源:五台山文化网  编辑:轶群)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