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为师,构建学、修、慈善一体化的僧伽教育体系
释如瑞
内容摘要:僧伽教育维系佛法的命运。面对新时代对僧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内外智者纷纷作出敏锐而积极的回应。首先,本文赞同 “学修一体化”的僧伽教育总体理念。其次,根据三藏教典对戒定慧三学修学次第的阐述,强调僧伽教育应以戒律为基石。随后,介绍了二十年来从事尼众僧伽教育、构建“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的具体实践。最后,立足僧伽教育的现实,简略汇报了自己对“有教无类”、“企业参与”等问题的不成熟见解。以此抛砖引玉,为当前僧伽教育的探索提供一个不成熟的思路与个案。
关键词:僧伽教育 学修一体 以戒为师
前言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教从遥远的印度迂回曲折传到了东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对佛教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及主客观环境的猛力挑战,教内外诸多大德智士对佛教的使命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尤其是僧伽教育的模式体系、目标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方案,笔者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借此拙文,将自己二十年来在尼众教育事业方面的体会和心得向诸位作一汇报,以期得到拨正和指教。
一、僧伽教育的模式选择 —— 学修一体
无论学佛者还是佛学者,大都认同赵朴初老会长在92年“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即“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僧教育基本理念。
基于对此理念的赞同及遵循,立足于当前尼僧教育的实情,笔者窃思:若欲切实贯彻“学修一体化”,需要重审现行僧教育模式的利弊。针对新一代僧众的特点,结合时代对僧教育的要求,必须慎重抉择教育模式。
二十年中,不断地深入体悟佛陀出世慈悲利生的旨趣,认真领会祖师们对僧教育的真知灼见,缅怀前辈承办僧教育的不朽贡献,思考专家学者对僧教育的精辟评点,试探性地规划了五台山普寿寺尼僧教育的总体框架:即“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模式。此中的“三”是指三个机构:五台山普寿寺——修行道场;榆次大乘寺——教育场所;菩提爱心协会——慈善机构。其中的“一”是指菩提爱心协会承办的旨在济助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的一项慈善事业——清泰赡养园。
为了实现“学修一体化”,我们努力将普寿寺建成“学院式的丛林”;使大乘寺形成“丛林式的学院”;将菩提爱心协会发展成沟通道俗四众佛弟子的广阔平台;将清泰赡养园建造成慈善事业的老人静养场所。
二、僧伽教育的基石 —— 以戒为师
1、佛陀遗训,佛子铭记
世尊临涅盘时,垂诲付嘱弟子:“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此乃佛陀金口所宣“以戒为师”之圣训。
在《楞严经》(卷六)中,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大智度论》(卷十三)云:“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虚云大师对“戒为三学之基”作如是诠释:“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虚云老和尚年谱》第142页)
关于戒律在佛法三无漏学修持中的关键定位,大小乘三藏教典及祖师教诫中随处可见。作为真佛子,当思之,再思之!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吉祥宝塔迎请:13391787876/13391787875 010-51662115转8027或8026 010-51656995
办公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 邮编:035515
Copyright 1999 - 2011 佛教在线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Chinese Buddhism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