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科学视野中的佛教”研讨会召开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所在的山西省,因缘殊胜,语境妙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又表征大乘佛教的般若智慧,佛学是智慧之学,而科学也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智慧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研讨会可谓是一次名至实归的“智慧之会”,或者说是一次“智者的对话”。当科学与佛学在五台山脚下遭遇,当量智与性智在新的时空中会合,一定能够撞击出不可思议的智慧火花,从而为人类不断走向和谐与文明提供富有价值的理论参照。
所谓文殊智慧就是由文殊菩萨所表征的大乘般若智慧,但又带有鲜明的文殊个性标识。因为文殊在说法时,往往比佛陀或别的菩萨更直接地趣入“第一义谛”的核心,以使人当下悟入,而非像佛陀那样依众生现前的蕴、处、界循循善诱,次第悟入。两者皆是为适应众生根器的不同而施设的方便法门,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对机之别。关于这一点,印顺长老已经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作了精到的分析与甄别。文殊梵意即为“妙”,就是指这种智慧微妙殊胜到不可思议的境地。佛陀在许多场合对文殊的这种“善说深法”屡屡赞不绝口,从中既可看出佛陀的胸怀和雅量,也可由此体味出文殊智慧法门的独到之处。毛泽东有一次见到赵朴初,即兴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赵朴初回答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其实,追根溯源,毛泽东向赵朴初提出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也同样向“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提出过。在《楞严经》里,有这样一段经文:“(世尊问:)……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文殊答:)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佛陀与文殊的问答阐明了这样一个佛家道理:宇宙存在的实相可通过般若智慧去领悟和体证,而不能以“是”或“非”去做简单的区别、判定和说明。因为一说“是”,必然意味着还有相对于“是”的“非”或“不是”;“一切是”是一个极端,“一切不是”又是另一个极端,都是边见。只有离于二边,不落是非,才可达致对实相、真如的证悟。就比如文殊,既不能说“是”文殊,也不能说“非”文殊,不落是非、离于两边的文殊,才是真文殊。佛教的中道圆融之义在此得到集中的发露与体现;另外,《维摩诘经》中文殊对“不二法门”的“说不可说”及“淤泥莲华”、“烦恼佛种”的妙喻、《华严经》中的“善用其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互摄互入”的灵明妙觉、《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的“无心相而入三昧”的甚深体证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自足融贯的佛教哲学体系,既集中地反映了大乘空宗的通义,又彰显出文殊智慧的鲜明特色和独有的“家法”。文殊通过妙达“第一义谛”、妙圆“不二法门”、妙入“自在三昧”、妙转“烦恼菩提”、妙言“不即不离”、妙喻“淤泥莲花”的“妙智慧”与空相应,与真相冥,与外相通,与内相融,与人相和,与物相谐,从而大而化之、圆而通之、等而齐之、和而谐之,获得超越之意、圆融之境、自在之法和善转之力,其中彰显出的是一种有机整体观、辩证思维与无限否定的超越精神。
纵观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大体上是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分散走向统一,从孤立走向辩证,从显态走向隐态,从生命走向宇宙。尤为重要的是,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必须要有正确的人文向度与价值关怀,必须把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与对内部世界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心物”的辩证统一,由此才有可能缔造一个真正的和谐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文殊智慧“无心而入”的“自性空”体悟与科学通过物论时段、子论时段、场论时段、波论时段以及心物相应的元论时段的实证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所言:“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而且依文殊智慧看来,佛的精神,绝非偏枯的理智体验,而是悲智融贯的实证。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吉祥宝塔迎请:13391787876/13391787875 010-51662115转8027或8026 010-51656995
办公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 邮编:035515
Copyright 1999 - 2011 佛教在线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Chinese Buddhism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