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
    
English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五台山与中日文化交流——王孺童

http://wutaishan.fjnet.com   2010年09月08日  点击:0   字体: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不但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颇有影响。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尤其令人瞩目。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唐王朝经济繁荣,国威远震。因此,日本的有识之士认为:“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1]。”

在唐代,日本为了学习和吸收我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文化,曾多次派遣“遣唐使”来我国通好和学习。“遣唐使”团中的“学问僧”和“请益僧”是日本专为学习和吸收佛教文化派到我国来的僧侣。五台山在唐代已成为名震中外的佛教圣地,山中寺庙林立,高僧辈出,大德云集,因而就成为日本请益僧和学问僧必定要参诣的地方。

在唐代,参诣过五台山的日本僧侣很多,日本佛教史上的著名大师灵仙人师、慈觉大师以及慧运、圆觉、惠运、惠萼、圆修、宗睿都曾在五台山求法巡礼。

灵仙大师,日本奈良兴福寺的僧人,他是日本佛教史上第一个到五台山求法巡礼的僧人。灵仙大师是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随遣唐使来到我国的。他先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学习佛法、汉语及梵文;唐宪宗元和五年(810)至元和六年(811),灵仙在长安醴泉寺与罽宾国三藏赐紫沙门般若三藏等共同翻译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梵筴,他是日本来华僧人中唯一参与过唐朝译经事业的高僧。

灵仙大师在长安度过十六个春秋后,宪宗元和十五年(820),从长安来到了五台山。在五台山生活的七年多里,灵仙遍礼了文殊圣迹和台山佛刹,在五台山求法巡礼期间,唐敬宗宝历元年(825),灵仙曾“将一万粒舍利、新经两部、造敕五通等”交付其弟子贞素送回日本[2]。

唐文宗太和元年(827),灵仙逝世于五台山灵境寺,至今仍长眠于文殊圣域。灵仙大师是日本与五台山佛教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圆仁,号慈觉大师,俗姓壬生氏,下野(今枥木县)人,日本京都比睿山延历寺僧人,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大师的高足,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第三代座主(祖师),生于公元七九三年,卒于公元八六四年。唐文宗开成三年(838),随日本遣唐使藤原常嗣来华,时年已四十五岁。至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回归日本.在我国求法巡礼达九年之久,圆仁与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珍、惠运、宗睿齐名,被尊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

来到中国以后,圆仁先生在扬州等地学习天台宗。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三月,圆仁率领弟子们由登州文登县青亏:乡赤山村赤山禅院出发,经登州、莱州、青州、淄州、齐州、郓州、镇州、徒步跋涉“二千九百九十来里”,“在路行正得四十四日”,从河北省阜平县的龙泉关进入了五台山。

一望见“清凉峰峦文殊圣域”,圆仁一行便“伏地遥礼,不觉雨泪”。

在五台山求法巡礼的两个多月中,慈觉大师一行共求得佛教经论章疏等典籍三十四部,从而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在五台山的竹林寺,圆仁的两个未受具足戒的弟子惟正和惟晓,还由该寺的百岁大德灵觉法师授了具足戒。

(本文来源:佛学杂谈  编辑:君扬)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