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佛教协会和五台山佛教协会成立50年了,从人的尺度论,已入天命之命,是已经能明白“天”赋予的使命,且可以承担起来的了。近二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山西佛寺纷纷恢复香火旺盛。年青僧人也纷纷承担起了续佛慧命的重任,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先人给我们山西留下来的造像、碑刻、建筑等佛教文化遗存经抢救修复足可以睥睨当世。五台山佛教则更是梵刹林立、钟磬相闻,文殊道场,清凉世界享誉海内外,只看进山门票价一涨再涨,也还是朝拜者、旅游者如潮而来,佛门兴盛今日又现。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见於经证,《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中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於中止住。现在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从北魏起始佛教进入五台山地区,文殊信仰日趋成熟,至隋初在五台山,五个台顶各建文殊像及寺庙,说明文殊信仰已经扎根。此后山有兴衰,但文殊信仰却历经一千五百余年而长驻。这是因为,首先文殊信仰,信而有证。从汉末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卷一出现文殊菩萨名讳之后,各种大乘及密教经论中提到文殊菩萨的越来越多。唐佛陀多罗译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分别叙述12位大菩萨请问因地修证法门,佛一一作答。12位菩萨文殊为首。又唐义净译《七佛药师经》说八大菩萨,第一位还是文殊师利菩萨。还有许多经文都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粗略计算,经名冠以文殊名讳的就有30多种。同时五台山文殊信仰自古以来信而有徵。关於五台山文殊菩萨显应的传说、故事史不绝书。从唐慧祥《古清凉传》、宋延一《广清凉传》、宋张商英《续清凉传》、至明,镇澄法师削繁秩乱写成《清凉山志》,把单纯的“希圣颜”升华到“情忘关亦空,当处即清凉”的境界,发挥了“人境真化之旨”。再到1933年印光大师又“稍加考订增修”重印《清凉山志》,都记载了大量文殊显应的事,如贫女乞斋、波利奉《尊胜陀罗尼经》入金刚窟、宋吕惠卿与衣蒲童子神虎迎康熙等等,现今都有遗迹在。再加许多民间传说,至今日对五龙王——文殊化身的崇奉;上五台山上许多不明说的规矩等等。文殊信仰深入人心,已经不是讲道理能说得清的。实际上信仰就是一种极度相信和尊敬的感情,真个是不可说。那么文殊信仰仅之是一种感情作用吗?许多学者都说中国人(主要是汉地大众)缺乏信仰,为什么对五台山文殊的崇信如此普遍而深情,经久不衰呢?简言之,文殊以大智慧从来护佑着世间和谐。
现在讲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首先得有个大前提:国泰民安。历史上大凡五台山文殊道场鼎盛的时候大都是盛世。北魏、北齐都有其兴盛向上的时期也正是五台山文殊信仰初兴时期,大寺庙频建,佛门龙象广集。文殊信仰到唐达于鼎盛。先是高宗、武则天作五台山大护法。显庆六年派僧会颐等朝五台,在五顶建铁塔并绘制了“五台山文殊化现图”,紧接其后又命人设斋供万僧,号称“万僧赴会”。代宗以后50多年各代帝王都有颁赐、营造,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的地位算得上如日中天。这一切没有熙和、安宁的大社会背景是不可能的。北宋、金、元、明、清,五台山兴盛虽不及唐,依然高僧辈出;不失为国家大道场。呈现出青黄并秀的格局、为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若问天下盛世与五台山兴盛是怎样的关系?可以说:互为因果。因为天下太平百姓和乐,则从上到下礼教佛教,大有圣迹的五台山出现兴盛局面;而又因文殊道场的辉煌灵应,感化了众生,使世道呈现和安敦勉。
世道如棋,战乱纷争是历史之常,每逢乱世,五台山文殊道场以它巨大的影响力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如五代时,天下纷扰,全国小政权割据,各地往来很不容易。就在这个时期,印度、日本僧人排除种种困难朝拜五台山,瞻礼文殊圣迹。他们有时肩负着政治外交任务和交流文化的使命。又,当时南北不相通问,而楚国和吴越国派僧人向五台山送供品,后晋慨然放行。乱世中虔诚的文殊信众,成为国际交往的纽带,增进各方联系的使者。佛门徒众起到了特殊作用。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吉祥宝塔迎请:13391787876/13391787875 010-51662115转8027或8026 010-51656995
办公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 邮编:035515
Copyright 1999 - 2011 佛教在线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Chinese Buddhism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