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告:
    
English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文殊智慧:一个内在和谐的佛教哲学体系——肖黎民

http://wutaishan.fjnet.com   2010年09月08日  点击:0   字体: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了以五台山为“根据地”的文殊信仰。而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里主司智慧,是佛智的代表和般若的化身。文殊信仰的核心内涵和深层意蕴是文殊智慧。文殊菩萨正是因其智慧而凸显出自身独特的信仰个性。文殊信仰者所信仰的主要是文殊智慧。二者既有一体化的表里关系,但也有含义上的微妙区别。文殊信仰属于宗教范畴,或者说是一种宗教现象。信仰形态的文殊所突出的是文殊的神意形象及其“显灵”功能“和“护佑”作用;而文殊智慧则属于哲学范畴,是一种出现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哲学现象。智慧形态的文殊所突出的主要是“心灵感悟”与“精神解脱”。把握了文殊智慧的哲学内涵,同时也就破解了文殊信仰的某种秘密。哲学智慧有时能够超越宗教信仰而成为教内教外、僧俗两界一个共同的接受点和契合点。因此,我们还可以这样说:由文殊菩萨所表征的大乘佛教智慧是五台山佛学的核心价值与最鲜明的人文标识,也是文殊信仰的义理依据与哲学支撑。它本身业已构成了一个内在和谐、完整统一、极具个性的佛教哲学体系。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哲学个性以及和谐圆融精神,或可为五台山佛学的再建与现代文明的重构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种别样的价值参照。

“文殊”的梵语意译即为“妙”,以彰其智慧“妙不可言”和“不可思议”。文殊智慧不仅是指“文殊的智慧”,作为佛家智慧的代表和般若的象征,文殊智慧同时也是佛陀智慧,或者更准确些说,所谓文殊智慧就是带有鲜明的文殊个性印记和语言乃至行为标识的佛地智慧。其基本来源,就是表现在大乘佛典里,由“文殊所说”和“佛为文殊所说”或文殊的其它“所说”共同构成的文字般若。

作为大乘法会上“智慧第一”的首席菩萨和“法王子”,文殊极大地辅助了释尊的教化,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东方个性和“外乡风格”。文殊的“妙智慧”妙就妙在妙达“第一义谛”、妙圆“不二法门”、妙入“自在三昧”、妙转“烦恼菩提”,进而妙言“不即不离”、妙喻“淤泥莲花”诸妙上,可谓无往而不妙。如果从文殊智慧的内蕴上讲,文殊法门就是这“六妙法门”。这“六妙法门”既集中地反映了大乘空宗的通义,又彰显出文殊智慧的鲜明特色和独有的“家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六妙法门”所彰显的文殊智慧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如果站在哲学的层面上研究文殊智慧,那么文殊智慧同时也是文殊哲学。在此,我们将智慧哲学并用。在西方的语汇里,哲学一词就是“爱智慧”的意思。看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智慧皆是人类共同的永恒追求。智慧有别于聪明。如果说聪明是人们在处理某种形而下的具体问题上的一些机巧,那么,智慧就是人类对形而上的根本问题所具有的终极关怀。智慧可以涵盖和照亮聪明,但聪明却难以容纳智慧。爱略特所谓“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到哪里去寻找在知识中丢失的智慧?”,即指此意。同样,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也绝非专业层次上的哲学专家,他们是爱智慧的“智者”,还有的会更进一步将他们的智慧落实在拯救人类苦难、解脱人类烦恼的具体行动上,成为一个“爱者”。大乘佛教里“悲智双运、福慧同修”的菩萨行所揭示的就是一个智者同时也应当是一个爱者。所有的菩萨都是慈悲和智慧的统一体。正如一位佛学家所言,佛的精神,决非偏枯的理智体验,而是悲智融贯的实证。它既是绝待真理的体现,也是最高道德(无私的、平等的慈悲)的完成。惟有最高的道德----大慈悲,才能彻证真实而成为般若。如果用当代著名的雪域佛学家多识·洛桑图丹琼排的话来讲,佛地智慧即“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两者的关系恰如“……水分和植物种子的关系。没有慈悲的水分,超世间智慧就像干枯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同样,若没有智慧的翅膀,慈悲的天鹅只能匍匐在地上,不能飞向万里晴空……”。追释尊、文殊原初以圣言设教之本怀,归根到底是为了救度人间苦难,解脱人生烦恼。文殊智慧的“六妙法门”门门都是救度苦难、对治烦恼之法。

(本文来源:文殊菩萨文集  编辑:君扬)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